來源:農村與區域發展研究所
日期:2016-01-12
作者:王偉楠
摘要:基于秦巴山片區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甘肅境內的326家中小企業問卷調查和訪談資料,揭示了秦巴山片區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現狀,發展趨勢與面臨的障礙,給出了提高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個區域在國家或全球經濟的産業鏈和勞動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主要取決于區域的競爭優勢,而構成競爭優勢的核心因子是區域的創新能力。其中,作爲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尤其是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區域競爭力優勢最關鍵的載體。
1 問卷設計及樣本企業的基本情況
1.1 問卷的設計及調查範圍
采用企業問卷調查和重點企業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借鑒了縣域中小企業技術進步調查問卷的設計,並根據秦巴山片區的實際情況做了一定改動,共設計了一個表格及37個調查問題,調查內容包括企業技術創新相關信息、企業技術需求情況、産學研合作情況、政策環境情況以及科技創新和創業服務情況5個方面。題型涵蓋了表格、單選、多選以及開放式問題。
爲確保問卷的填寫和回收質量,問卷發放和回收均由地方科技局負責。他們按自身的經濟結構特點確定行業比例,采取隨機抽樣調查方式選擇樣本企業。整體來看,本次調查區域覆蓋了整個秦巴山片區,包括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甘肅六省市的80個縣(市、區)。調查行業涉及農業、食品加工業、建材、化工、制藥、機械、輕工、冶金等12個行業。本次問卷調查範圍較廣,行業選擇具有代表性,可以反映出秦巴山片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和問題,調查結論具有推論總體的意義。
1.2 樣本企業的基本情況
從企業劃分標准來看,以中小企業爲主。中小企業是相對于大企業來說的具有規模形態差異的一個相對概念,目前不同國家對中小企業的界定尚未有統一的標准。中國對企業規模的劃分標准也幾經變化。本文對中小企業的劃分標准采用的是201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發布的《中小企業劃型標准規定》,其中農、林、牧、漁業中營業收入20000萬元以下的爲中小微型企業;工業中營業收入40000萬元以下的爲中小微型企業;服務業中,信息傳輸業營業收入標准最高爲100000萬元,住宿業標准最低爲10000萬元。
從企業性質來看,以私有企業爲主,國有企業爲輔。本次調查的326家樣本企業中,關于企業性質的有效回答問卷共318份。其中私有企業287家,占樣本總數的90.3%;國有企業20家,占6.3%;集體經營的共有8家,占2.5%;外商獨資和中外合資的企業僅有3家,占0.9%,外商獨資的兩家企業分別爲,陝西省山陽縣必康制藥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和四川省蒼溪縣大通天然氣投資有限公司。
從行業分布來看,以農業和食品加工業爲主。本次調查的326家樣本企業的經營領域主要涉及12個行業,以農業和食品加工業爲主,分別占到樣本總數的15.9%和13.5%,其次是制造業和生物醫療。從科技含量來看,傳統的加工制造業開始向高新技術産業轉移,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共65家,占樣本總數的五分之一左右。
2 秦巴山片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總體特征
中小企業作爲秦巴山片區經濟的微觀基礎和亮點,在區域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秦巴山片區內的中小企業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2.1 技術創新活動活躍,R&D投入總量逐年增多,R&D投入強度超越全國平均水平。
經費和人員投入是技術創新活動開展的前提。從研發經費投入看,通常以R&D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來衡量創新資金的投入強度。
326家樣本企業中,2009年僅有102家企業有研發投入,占樣本總數的31.3%,到2013年增長至196家,占總數的60.1%;研發總費用由2009年的164萬元增長至2013年的567萬元,增長了近3.5倍。在研發投入強度方面雖出現了小幅下降,從2009年的7.9%下降至2013年的6.0%,但仍遠高于2013年全國平均2%的水平。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企業自身認識的提高外,與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密不可分。以2013年數據爲例,326家樣本企業共獲得縣級以上財政科技經費47316.2萬元,而同期企業的銷售收入僅爲9376萬元(見表1)。
表1 秦巴山片區中小企業R&D投入總體情況(萬元)
年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R&D投入總數 |
164 |
282 |
313 |
372 |
567 |
企業銷售收入總數 |
2059 |
3671 |
4829 |
8331 |
9376 |
R&D投入強度(%) |
7.9 |
7.7 |
6.5 |
4.5 |
6.0 |
在創新驅動的引領下,企業的利稅總額也隨著R&D投入總量的增多而增長,並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性(見圖1)。
這些數據表明,近年來秦巴山片區內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創新中求生存促發展已成爲秦巴山片區內中小企業的共識和普遍行爲。
2.2 技術需求強烈,獲取方式由技術引入開始轉向自主研發
截至2014年,在326家樣本企業中,过去三年内开展过技术更新或升级的有280家,占總量的85.9%;未來有引進或改進技術想法的有279家,占總量的85.6%,這表明企業對于技術的需求非常強烈。從技術獲取方式來看,2010年前主要以專利購買及技術引入爲主,2010年以後,隨著企業自身研發能力的增強,引入專利數以及引入技術投入經費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引入專利數由2010年的1162項下降到2013年的382項,引入經費由2751萬元下降至2013年的542萬。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企業自身研發的專利數,由2010年的282項增長至2013年的877項,遠遠超出了當年專利的引入個數。2013年有120家企業明確表示,未來技術供給將主要來源于企業自身的研發。這種巨大的轉變,表明片區內的中小企業獲取技術的方式開始由技術引入轉向自主研發(見圖2)。
企業開發的新産品數量逐年遞增,企業新産品總數由2010年的178項增長到2013年的484項,極大地帶動了企業的銷售收入及利潤總額。
2.3 技術創新過程中,政府定位由過去單一的投入角色轉變爲監管與服務角色。
關于政府在科技創新中的角色定位,2013年有104家樣本企業選擇了監管與服務,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有114家選擇了投入,與2009年相比出現了大幅下滑。這種角色定位的變化,既符合當前國家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也與企業發展需求密切相關。關于希望政府未來開展哪些工作的選項中,有172家企業選擇了政策信息宣傳指導,占總數的52.8%,排名第一。企業迫切希望,政府能夠以網絡爲主要載體,結合傳統的政策及信息宣傳方式,重點提供政策咨詢、政府幫困、服務對接、網上展示等服務內容,幫助中小企業便捷、可靠、低成本地獲得信息,解決發展和轉型升級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3 秦巴山片區中小企業发展所面临的障碍
在企業技術創新的外部影響因素方面,缺乏先進科技成果信息排在第一位,占60%;其次是缺乏公共服務平台(技術指導、人才培訓等),占43%。在內部影響因素方面,缺乏研發經費排名第一,占50%;其次是缺乏高端技術創新人才,占46%,說明服務、資金和人才是制約企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
3.1 秦巴山片區基層科技中介機構發展滯後
在技術創新風險中,可能産生積極影響的事件稱爲機會,可能産生消極影響的事件稱爲障礙。與大企業相比,小企業在銷售、合格的技術人力、外部溝通、金融、政府管制、增長、模式、規模經濟和系統方法等方面都處于劣勢〔1〕。這種劣勢使得中小企業無法有效化解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各種風險,技術創新風險轉化爲技術創新障礙。爲降低或消除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風險,推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需要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通過發揮其溝通、咨詢、協調、孵化等功能,爲中小企業提供法律、資本市場、技術、信息等多方面的幫助與支持,從而有效消除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的障礙。
目前,秦巴山片區基層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態勢並不如意,在縣域層面,中介機構存在發展滯後、分布不均的問題。片區內共有科技中介機構110個,其中數量爲0的縣多達8個,超過2個以上的縣卻僅有7個。另外,從科技中介機構人數來看,片區內的從業人員共有550人,平均每個縣7人左右,但分布嚴重不均,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性,其中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人數最多爲95人,而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卻僅有1人。此外,科技中介机构业务领域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现象,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发展较快,但评估、投资服务等为科技和金融结合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较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型企业天生所具有的“自然融资屏障”和“融资缺口”问题。落后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已经严重阻碍了秦巴山片區中小企業的可持续发展。
3.2 企業融資渠道單一,過度依賴銀行信貸和財政經費
片區內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主要有三個方面,銀行貸款、財政科技經費以及其他融資方式。從額度來看,銀行貸款約占企業融資總額的75%,以2013年爲例,約占融資總額的76.83%;其他融資方式僅占4%左右。這表明片區內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過于依賴銀行,融資渠道比較單一。銀行信用作爲信用體系中的主要形式,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取的貸款一般成本比較高,獲得貸款所花時間較長,並不能及時有效地匹配企業技術創新所需的資金。
此外企業技術創新資金來源還有財政科技經費,分爲國家級、省級和縣級以上三個部分,其中國家級經費呈現出波動較大的特點。以2010年爲例,國家級財政科技經費僅爲2009年的5.3%,導致變動的原因之一是經費往往來源于項目,國家級項目數量的不穩定導致了經費的波動;省級經費呈現出穩步上升的特點,由2009年的1103萬元增加至2013年的4994萬元,上漲了約4.5倍;縣級以上經費呈現出跳躍式增長的特點,比較顯著的兩個階段爲,2011年比上年增長了7.2倍,2013年比上年增長了10.5倍(見表2)。
表2 秦巴山片區中小企業融资情况(万元)
年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銀行貸款 |
28975 |
42095 |
73738 |
129533 |
208338 |
|
其他融資 |
1914 |
2674 |
5134 |
8165 |
9263 |
|
財政科技經費 |
國家級 |
5180 |
274 |
2873 |
817 |
1259 |
省級 |
1103 |
845 |
1586 |
2598 |
4994 |
|
縣級以上 |
1047 |
698 |
5031 |
4508 |
47316 |
3.3 高端技術創新人才匮乏
人才是技能和技術的重要載體,創新人才的不足將直接削弱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雖然片區內的中小企業已積累了一定量的高素質勞動力,但在技術發展和創新的高端人才方面仍然十分匮乏,難以滿足企業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2009年,326家樣本企業的碩士及以上學曆人員總數僅爲393人,占當年職工總人數的2.3%;到2013年人數雖然增長至1285人,但仍只占同期職工總人數的2.8%。以2013年的數據爲例,仍有五分之一的中小企業不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曆的高端技術創新人才(見表3)。
表3 秦巴山片區中小企業高端技术创新人才基本情况(人)
年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職工總人數 |
17302 |
20961 |
209456 |
36984 |
45301 |
碩士及以上學曆人員 |
393 |
482 |
689 |
949 |
1285 |
R&D人員數 |
861 |
1078 |
1524 |
2130 |
2734 |
4 對策建議
4.1 依靠社會力量壯大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構建科技中介合作聯盟
在數量供給方面,鼓勵有能力、有需求的民間力量加入到科技中介行業中,這樣既增加了民間資本投資的渠道,減少政府的財政壓力,也能使民間科技中介機構積極主動地聯系中小企業,實現資金、信息與實際生産的有效對接。在技術服務方面,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打造網絡化、多元化和聯盟化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各類科技中介組織應積極聯合起來,構建溝通各級政府、科研機構和中小企業的龐大科技信息網絡,建立技術專家、科技成果、政策法規等各種公共信息數據庫;針對不同的服務類型、服務內容和服務要求,科技中介組織可進行“量體裁衣”,減少重複投資、重複建設現象的發生,在有限資源的基礎上,發揮其最大的價值〔2〕。
4.2 創新片區科技金融工作
片區內科技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等相關要素的配合。一方面要完善已有基礎,片區內已有39個縣设立创业基金,占总数的49%;有19個縣设立创业投资小额信贷,占总数的25%;在投融資模式方面,也有較爲成功的典型案例值得大力推廣,例如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中小企業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四川省廣元市利州縣科技成果質押融資、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與建設銀行合作的“助保貸”,以及四川達州市宣漢縣的“公司+合作社+農戶+銀行+信托+政府+科技”信貸模式。另一方面要鼓勵金融創新,支持和培育片區內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增長潛力的科技企業進入創業板融資;支持部分地區創建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加大科技投融資體系建設,重點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采取項目、貼息或後補助等形式,加大對科技創業的財政支持力度;與目前片區內已有的村級互助資金、村鎮銀行的探索相結合,開展有科技含量的創業活動;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推動風險投資和科技創新緊密結合。
4.3 建立創新資源共享機制
片區內中小企業雖然資源有限、技術創新薄弱,但各自也都具備一些比較優勢。片區內不同中小企業以及相關主體可以在相同利益基礎上,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方式共同完成技術創新過程。但是,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程度受約束于行業競爭和區域環境因素的影響。政府需要通過制定相關的共享機制促進、規範集群內相關主體的合作創新,通過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實現創新資源和成果共享,維護市場環境的公平公正,使存在違法違規行爲的企業受到法律法規的制裁。此外,政府還需通過大力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企業的誠信意識,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引導和鼓勵片區內的相關主體基于資源共享的合作創新。
4.4 發揮政府在人才引進與培養方面的重要力量
基于片區內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單純依靠企業自身大規模引入高端創新人才並不現實,此時,政府的力量就顯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注意發揮政策、機制方面的引導作用,幫助中小企業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加大對企業人才吸引和培養的力度,例如十堰市推出的“3331人才工程”;另一方面,要努力創設一種企業與當地高校相互溝通的機制,促進企業與高校在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方面的互動。在日本,有一種“産學官合作’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企業和大學以及政府部門所屬的研究機構合作,聯合進行技術研究開發,並爲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及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各種幫助。